皮影戏<踏瑶娘>的出典是哪里?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是什么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3 06:53:49
这个问题萦绕在我心里很多年了,呵呵,大明宫词里的皮影戏.很想知道故事最后的结局
很详细,但我还想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.牵肠挂肚的,实在想知道,但电视里总没表演完过,我连剧本都看了,还是不知道.

潮剧《辞朗洲》有两个版本。载于林澜《论潮剧艺术》是1959年的演出本。第一场有这样的情节:畲族人民中秋之秋。在凤凰山上举行一年一度的踏摇盛会,由首领许大娘先祭盘古,然后一众歌舞,男女欢会,一似瑶族“三月三”。由于国难当头,山河破碎,雷俊、蕊珠这对青年人唱的却是一首悲壮之歌:

年年踏摇唱好逑,歌声壅断韩江流。

今年踏摇恨似海,腥风血雨满潮州。

几年前出版的《魏启光剧作选》,也刊有《辞郎洲》,是1977年的修改本,第一场也有相同的情节,只不过,所有的“踏摇”都改成“踏瑶”。这是为何?

首先,我们应当明白,这里的“踏”,不是通常的脚步,而和歌舞有关。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”。诗人要远行,老朋友引歌送别,还用脚踏着拍。可见“踏”是配合音乐节奏的步法。明白“踏”的含义,下面便可以理解了。

“踏摇”最初是写作“踏谣”的。具有戏曲雏形的南北朝歌舞《踏谣娘》,载于唐朝崔令钦的《教坊记》内容是:北齐有人姓苏,自号为郎中,嗜饮酿酒,每醉辄欧其妻。妻衔悲,诉于邻里。时人弄之;丈夫著妇人衣,徐行入场;行歌,每一叠,旁人齐声和之云:“踏谣”;以其且步且歌,故谓之“踏谣”;以其称冤,故言苦。及其夫至,则作殴斗之状,以笑乐。这说明,因妇人且歌(诉)且舞(踏),故称为“踏谣娘”。“和来”则是和声,类似后来的帮唱。

宋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七十三有《踏摇娘》,说的是隋末故事,河朔一带曾有表演,内容却是“妻悲苦,每摇其身,故号《踏摇娘》。”可与“踏谣”异曲同工。

至于“踏瑶”,使用的人反而很少。一般的解释是:在月光下歌舞,踏着月色。苏东坡有词云:“我欲醉眠芳草,莫教踏碎琼瑶”。“踏瑶”,是伴着月色歌舞。像畲家儿女中秋夜载歌载舞。

如此看来,踏谣、踏摇、踏瑶,三者各有其说,又要平作为歌舞的代称,完全可以通用的。

《乐府杂录》曰:踏摇娘者,生於隋末。河内有人丑貌而好酒,常自号郎中,
醉归必殴其妻。妻色美善歌,乃自歌为怨苦之词。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,因写
其夫妻之容。妻悲诉每摇其身,故号踏摇娘。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,非旧旨也。